■ 苏斌
“三山万户巷盘曲,百桥千街水纵横”。绍兴河网密布,素有“水乡泽国”之称,乌篷船便是这水乡的精灵,应这里的水运环境而生,船身低且狭窄,离水面近,专为适应河网和桥梁而设计。乌篷船被称为“水乡水上三绝”,绍兴“三乌”之一,是绍兴水乡特有的交通工具。过去绍兴人不管是走亲访友,还是赶集买货,又或是迎亲嫁娶,都离不开乌篷船。乌篷船没有豪华巨轮的高大宽阔,也不似独木舟的原生原味,它一身黑衣,不甚起眼,却在这个名为绍兴的古老城市中摇曳了上千年。“摇啊摇,摇到外婆桥”,一首童谣,承载着多少儿时童年的美好回忆。
乌篷船由船体、船篷和桨橹三个部分组成,船身娇小玲珑,两头尖翘,船舶覆盖着半圆形的船篷,船篷用竹片、竹丝编制,制成后用烟煤粉和桐油搅拌涂刷。绍兴方言“黑”叫“乌”,乌篷船由此而得名,这也是古越先民历来崇尚黑色的明证。用人力推进,以脚躅桨,划船的人坐在船身后梢,两脚踏在桨柄末端,以腿的伸缩蹬踏,使木桨击水推进,航向则由划船人的手桨来控制,这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手脚并用的划船技法,对此,鲁迅在他的文章中都有详尽的描绘。乌篷船行则轻快,泊则闲雅,是绍兴水乡流动的生命,也是绍兴水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据说,乌篷船起源于吴越时期的古都绍兴,“夫越性脆而愚,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,以楫为马”。乌篷船在宋代时期逐渐普及,并成为当时主要的商业运输工具,明清时期,乌篷船产业逐渐发展壮大,并被广泛用于海上贸易和渔业活动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说它是“轻舟八尺,低篷三扇,占断苹洲烟雨”。清朝诗人袁枚诗《过剡溪水急不能上》中也有“乌篷船小沙石横”的描述。乌篷船经过上千年的发展,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绍兴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名片,更对绍兴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。众多唐诗宋词中充斥着乌篷船的身影。近代鲁迅先生笔下文章中多提到“文人的酒船”,也有多次梦里“坐船回乡”的美好想象。周作人的《乌篷船》一文,更是让乌篷船作为绍兴的一大标志为大众所熟知。
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,传统历史文化遗存众多,为何乌篷船能够作为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得以传承呢?我想,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,首先它很接地气,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它有广泛的实用性,尽管现代陆地交通日益发达,但乌篷船在民间仍有它的用途,短途运输、水上作业仍有其发挥的价值空间。其次,乌篷船展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,或者说是一种水乡风情,它是现代快节奏生活场景下不可多得的“另类”,与绍兴古城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非常契合,承载着特有的城市美学价值,渲染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东方文化。另外,随着文化和体育事业的发展,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乌篷船产业的传承和发展,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,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在过去,绍兴的乌篷船特指那些用橹摇的“梭飞”和“三明瓦”之类的船只,旧时一些文人喜欢在船上舞文弄墨、行令猜拳,颇具文雅之风。随着机动船的增多和公路交通的飞速发展,“梭飞”和“三明瓦”等船种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,就目前来说,绍兴街头巷尾河道里能看到的乌篷船,大抵主要是俗称“脚划船”的乌篷小船,多数作为一种旅游景区配套开发项目。很多游客钟情于乌篷船,多是为了体验一种文化情怀,感受绍兴特有的船文化。所以,到绍兴,坐乌篷船,恣意欣赏两岸粉墙黛瓦的枕河人家,已成为游客更好体验绍兴风土人情的必备保留节目和打卡项目,在这里,可以更好地寻找到绍兴“摇橹声中波光稠”的朝夕时光和美妙意境,增进对绍兴文化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感知。独雇一舟,或邀三两好友,坐在船上,穿梭于古桥下、古纤道旁和社戏台前,一种最为质朴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,耳听潺潺流水和“嘎吱嘎吱”的躇桨声,水城风光饱览无遗,使人心旷神怡,确有“山阴道上行,如在镜中游”之感。天气比较暖和的日子,游客们还可以把双手伸出船外,搁在左右的船舷上,有时还可以轻轻拍打水面嬉戏,十分惬意。
如果说,千年以前,乌篷船的兴起是水乡独特地理环境的恩赐,是古越先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,正因为有了这江南小桥流水,才会有乌篷的两头弯弯,那么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,我们仍然保持着依水而居的生活习性,保持着对和谐生态环境的敬畏,没有盲目地抛弃原来的河道,确有那小小乌篷船的功劳。有了乌篷船的朴素典雅,便发展出人们对于水乡之美更为深刻的体悟,人们开始重视河网,保护河道,并由此开发出众多适宜于在水上开展的、极富地方特色的各类文娱活动。可以说,一艘小小的乌篷船,承载着绍兴人的共同乡愁,彰显出了这座城市植根于生活中的文化底蕴。
(作者系咸亨酒店综合部副经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