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蜀地风情】成都特色桥梁之笮桥

【蜀地风情】成都特色桥梁之笮桥

【蜀地风情】成都特色桥梁之笮桥

滄州僕臣

2023-03-01

发布于四川 | 转藏

展开全文

成都桥梁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,主要有梁桥、拱桥、索桥。1956年成都出土的汉画像砖“车马过桥图”,展现了一座梁式木桥,这是当时成都比较普遍的一种桥梁样式。不过,成都最具地方特色的桥梁形式还是笮桥和廊桥。▲《车马过桥图》如果说万里桥、驷马桥和九眼桥身上积淀了成都城市厚重的传统文化,那么在笮桥的身上,则积淀了厚重的少数民族文化。笮桥今天叫做索桥。李冰所建笮桥又名夷里桥,在万里桥西约1公里处,架设于检江之上。建筑方式是在河床中适当位置设立木制排架,使之高出河面,足以让大船通过,然后并排拉许多条粗大的竹索横过两岸,穿过排架。竹索上再铺设木板,用细索固定,就成为笮桥。可以过行人和牛马。笮桥和夷里桥这两个名称,均与少数民族有直接的关系。“笮”,是竹编的绳。《蜀中名胜记·成都府》说:“李膺《笮桥赞》云:复引一索,飞杙阁,其名曰笮,人悬半空,度彼绝壑”。这就是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能看到的“溜索”。笮桥即是由溜索发展而成的。▲过江溜索“笮”又通“筰”。“筰都夷”是汉代“西南夷”的羌族部落,聚居地在蜀郡西南的大山之中。汉武时设置筰都县,治所在今汉源县东北。笮桥为多股竹、藤编制而成的竹索吊桥。筰都夷善于建造竹索桥,笮桥之名即由此而得。秦汉时期,筰都夷人有很多生活在成都平原,笮桥的技术传入蜀中,在成都平原上使用十分广泛。这是成都城市水文化中重要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。“夷里”就是“夷人聚居地”的意思。夷里桥所在的位置,应该是当时夷人在成都的聚居地,为了方便少数民族,李冰在建造七桥的时候,顺应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,独独在这里来用了笮桥这一桥梁形式。笮桥所在的位置,两千多年来一直架设索桥。直到20世纪80年代,这里仍然保持着一座索桥,可以通过人、自行车和牲畜。任豫《益州记》记载:当时的市桥和笮桥边,曾经各遗留一个巨大的铁椎,有六七丈长、十多围粗。这是一个打桩的工具。修桥时用一种杠杆起吊,许多人用绳索牵引,把粗大的木桩打入河底,作为桥基,如同现在的打桩机。打进土里的桥桩,晋代时二江里还残存三根,到南北朝时还剩下两根。成都现存规模最大、最完整、最有特色的笮桥,是都江堰安澜桥。▲安澜桥安澜桥古名珠浦桥,宋淳化元年改称评事桥,清嘉庆建新桥,更名为安澜桥。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,横跨内外两江,长500米,始建于何时,已不可考。范成大《吴船录》有详细描述:“(桥)长百二十丈,分为五架;桥之广十二绳、相并排连,上布竹笆,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,辇石以固其根,每数十木作为一架;挂桥于半空,大风过之,掀举幡幡然,大略如渔人撒网,染家晾帛之状。必须舍舆疾步,稍从容则震掉不可立,同行者失色。”明末清初,安澜桥毁于战火。后贵州人何先德夫妇重新勘测设计并广泛募捐,重修此桥。新桥建成后,人们长享安澜无虞,故称“安澜桥”。人们感谢何先德夫妇的功德,又敬称该索桥为“夫妻桥”。民国时期,设安澜局事,专门管理索桥,每年岁修一次。解放以后,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建索桥,改木桩为混凝土支架,换竹索为钢缆,使索桥比过去更坚实、平稳。1974年修建都江堰渠首枢纽工程时,将索桥下移了100余米。新建的安澜桥,桥头堡巍峨雄壮,沿堡侧上楼,可以俯瞰索桥及都江堰风光。桥中有凉亭,可以小憩。

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、诱导购买等信息,谨防诈骗。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一键举报。

转藏

分享

QQ空间

QQ好友

新浪微博

微信

献花(0)

+1

来自:

滄州僕臣

>

《历史》

举报/认领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相关作品

引擎盖关闭的正确方法
日博365客服电话

引擎盖关闭的正确方法

📅 10-31 👀 8731
冒险岛飞侠35级装备(冒险岛079飞侠顶级装备)
365bet体育网址

冒险岛飞侠35级装备(冒险岛079飞侠顶级装备)

📅 07-16 👀 9837